有温度 有深度 有广度就等你来关注![]() 主编:丹尼尔 | ID:MRDANIEL777 编辑:耀匀 | 图:Google 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,其实身边有不少爱书之人,不过一聊起图书行业,都会有一点悲观的情绪,甚至会说,因为互联网的普及,图书行业可能撑不了几年就会被取代了。 关于图书行业的趋势是如何还无法判断,但B站上有一部纪录片:《但是,还有书籍》,以书为题材,在阅读多样化、碎片化的当下,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,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,真的非常暖心。 ![]() 这部年纪录片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,却收获了B站9.9和豆瓣9.2的高分评价。就如同冬日里的一杯热奶茶,静静地带来温暖与力量。 生活也许充满挑战幸好我们还有书籍▼ ![]() ![]()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以外,还拥有无数个平行世界 我们希望这个片子,记录这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人 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,向编者致敬 为爱书人点赞 《但是,还有书籍》 总导演罗颖鸾 ![]() ![]() (图片截自《但是,还有书籍》纪录片 / 下同) 《但是,还有书籍》题名,来自于波兰诗人米沃什的一首同名诗歌,片子共有五集,每集25-30分钟。 以极尽温柔的方式,将镜头聚焦于编辑、译者、二手书店老板等隐身于书背后的爱书人,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百样图景。 ![]() 对书籍的纯粹热爱,是这部纪录片给人的直观感受。片中没有死气沉沉掉书袋,聊的都是有趣的事儿,充满了治愈的迷人的温度,看的时候可以安静下来,获得力量和慰藉。 在片中为你讲述旁白的是胡歌 这也是他首次为纪录片配音 充满了磁性和治愈力 第一集 《书海编舟记》 ![]() 镜头对准编辑和译者,三位分别是后浪文学主编朱岳,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,以及《百年孤独》译者范晔。 长期以来,朱岳都是以写小说为志向,在他看来,细琐繁杂的编辑工作索然无味。「做编辑是糊口的手段,虽然没糊弄,但也没追求。」镜头里的他看起来有点颓。 ![]() 直至有一天,他遇到了袁哲生的作品《寂寞的游戏》。被其中的思想深度所震惊,从此将推广好作品作为自己的终身使命。 书做出来了,营销推广却是老大难,朱岳连做噩梦都是主管说做纯文学没法赚钱。但他始终怀抱着理想主义,希望纯文学能在书海搏杀中突围而出。 「十万人里找出一个人来看这本书,我们就能活下去。」 ![]() 朱岳的「噩梦」 终于,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朱岳的不懈努力和推广下。《寂寞的游戏》终于冲出重围,凭借自身魅力大放异彩,获得多项荣誉。 「我觉得对我最大的激励还是发现好作品。如果能够发现一个百年孤独,那么做编辑这个职业也值了。」 ![]() 随着时代的潮流涌进,出版业一度被视为夕阳产业,但仍有无数和朱岳一样的编辑,日以继夜坚守岗位,燃烧自己只为他人做嫁衣,为打造文学的沃土而默默耕耘。 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,却意义非凡。正如朱岳所言:「我相信文学的未来,不会是鲁尔福笔下铁板一样的土地,而将是一片肥沃、丰饶的土地。」 ![]() 另一位俞国林,在「板凳一坐,一屁股冷」的古籍整理岗位上,一坐便是十八年。 编辑这个行业,时间和质量是成正比的。在他看来,要成为一个好编辑,除了要具有渊博的学识、甘于坐冷板凳的耐心,还需具备敏锐的眼光。 一次在阅读何炳棣先生的《读史阅史六十年》时,俞国林偶然发现其中一页印有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的日记。由此萌生了出版郑天挺老先生日记的念想。 ![]() 俞国林讲述郑天挺日记细节 然而,该书的出版却历经种种曲折。他多次拜访先生家人,前后花了13年,才终拿到日记出版权。再经过七八遍整理、释读与考订,2018年出版《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》。 这套书从1938年到1946年,几乎贯穿整个西南联大时期,不仅是一本郑天挺的个人日记,更是一部全面的西南联大史,受到了学术界的热烈欢迎。 ![]() 日记手稿 「虽然编辑一向是为他人做嫁衣,但当他们以细小而绵密的针脚,连缀起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献,为读者编织出一条条通往前人思想的小舟,便是作为编辑的高光时刻。」 ![]() 「和编辑一样,文学翻译也是与孤独相处的工作。他们独自泛舟于浩渺的词汇之海。以审慎的态度,为读者扫除语言障碍,让人们得以领略到更多的作品。」 北大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的翻译者范晔,出于对拉美文学作品的热爱,以及想要分享的愿望,走上了翻译这条道路。 ![]() 2010年范晔,收到邀请他翻译《百年孤独》的邮件。这也是马尔克斯首次授权中国出版《百年孤独》,机会及其难得。 ![]() 范晔说他第一次去哥伦比亚,正好赶上马尔克斯去世,冥冥之中,自有使命。他引用了《百年孤独》里的「我来是为了国王的葬礼」一句,来回忆翻译这本书的迷人时刻。 范晔所翻译的《百年孤独》,在上架后一度占据畅销书榜单的首位,其流畅诗意的翻译风格也广受好评。 ![]() 「让译书成为买书的借口」,对范晔而言,文学翻译是一种无可替代的艰难和快乐。西语文学是一块巨大而美丽的拼图,他想连同几代译者一起,努力去补全这块拼图。 ![]() 第二集 《二手书的奇幻漂流》 ![]() 讲的就是书籍和爱书人的奇遇故事,其中一个故事特别纪实。 上海一对80后夫妻 lulu 和蜗牛,从租书、图书漂流到快闪移动书店。他们一直尝试以好玩的方式让人们与书邂逅,成为日常生活的一段小插曲。 ![]() lulu和蜗牛 「书就希望被看到」,于是他们有了更妙的做法,载一车精心挑选的书,与心爱的人一起,开一辆书车漫游中国。一路旅行,一路开起移动书店。 他们也许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不经意出现,咖啡馆前、音乐节上、水果摊间、菜市场里,让人们不经意与书籍邂逅。 ![]() 书车漫游 一次 lulu 和蜗牛来到上海岑卜村,村里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,留下更多是老人和孩童。在这里卖书,能卖得出去吗? 蜗牛和 lulu 却觉得书卖多少无所谓,只要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书,对书感兴趣就可以了。「有些幸福感并不是用金钱去衡量的,可能一种分享,就会带来一种幸福感」。 ![]() 最令人动容的镜头,是一位穿着朴素的老奶奶,低头翻阅着焦波的《俺爹俺娘》。老奶奶说,「我好久好久没有看书了」。虽然老奶奶没有从蜗牛和 lulu 那里买走一本书,但他们都在这个书摊上收获了分享的快乐。 载一车精心挑选的书,与心爱的人一起,开一辆书车漫游中国。蜗牛和 lulu 正是用流动书车这种分享的方式,让更多的人体会到阅读的乐趣,收获美好的回忆。 ![]() 第三集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![]() 本集讲述的是73岁的蔡皋奶奶的故事,她是中国绘本界先驱人物,创作了大量植根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绘本,充满着鲜活蓬勃的生命力。 蔡奶奶总是在花开的日子到楼顶写生,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。生活中的阳光、蜜蜂蜻蜓等平常事物,悄悄成为诗情画意,流泻笔下。 ![]() 她创作的《荒园狐精》一举为中国拿下第一个国际性的大奖 —— 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「金苹果奖」。另一绘本《桃花源的故事》则被日本国文教科书采用。 ![]() 蔡奶奶希望用自己手中的画笔,为城市的孩子勾勒出极具民族智慧的图画。在最新创作的《月亮粑粑》系列绘本中,蔡皋将她童年的童谣编织成绘本,传递给孩子。 当被问到创作绘本的目的时,蔡奶奶说道:「就像麦田守望者,我愿意我的小书,像一本本的小船,划到孩子们身边,然后穷其究竟,去追寻图画书的美好,一起成长。」 ![]() 第四集设计师的纸上王国 ![]() 装帧设计是书籍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。 评判一本好书的标准不仅在书的内容上,还有纸张品质,字体排版设计,封面好看与否等等。不然书籍的精装版怎么会有受众呢? ![]() 作为中国最早实践现代设计理念的书籍设计师,宁成春老先生见证了中国书籍设计变革与发展史,他的作品每部都堪称经典。 ![]() 陨石制「天书」 另一位不得不令人叹服的设计师是薄英,他会向你展示只有一个人的出版社长什么样,以及一个人怎样做一本精美的书籍。 ![]() 第五集快时代的阅读指南 ![]() 朱利伟是普通的图书编辑,手不释卷。无论何时何地,她总会在包里装上一本书,利用零碎时间阅读。上下班通勤一个多小时,一年来喧嚣的车厢里也可以读几十本书。 可能是因为爱书人总会找到彼此,朱利伟在通勤路上读书的同时,也会细心留意那些和她一样的地铁上的读书人。随手一拍,便记录了当时读书的样子。 ![]() 「不管他们在读什么,他们手里的书好像都在发着光,吸引着我去拍下他们在地铁读书的样子。」 她将地铁上拍下的照片整理成册,命名《地铁上的读书人》。这些随手拍下的阅读瞬间,重新唤起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,更多的人开始尝试用碎片化时间阅读。 ![]() 在朱利伟的镜头下,上下班高峰期的北京地铁仿佛是一座流动的图书馆,让每位愿意看书的旅客得以在此驻足阅读。出站后,迎接他们的仍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。 ![]() 「在手机垄断都市人精神生活的今天,在熙来攘往、拥挤不堪的地铁上读书,或许是最没有仪式感的阅读场景,但他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们,阅读如同柴米油盐,都是生活本身。」 ![]() 在每集故事中,你会看到许多领域的代表人物,看到他们身上自然闪耀的光芒,但更重要的是,你会看到这些爱书人身上的真实、真诚,以及对书发自内心的热爱。 ![]() 你会看到台湾有名的旧书书店店主,和你讲述旧书当中的传奇故事。 你会了解藏书人对老书的珍视,在藏书里遇见闻一多、鲁迅、沈从文… 在藏书人的口中,你将有机会了解书的三重故事。 ![]() 你会读到人们写在书中的寄语 —— 「好人身上会发生坏事,坏人也会走运,但我还是稍稍爱上了这个世界。」 ![]() 你也会发现,原来他们也和你一样无法克制地买书,甚至对自己的行为发出置疑:我买这么多书,是不是有点傻? ![]() 导演说:「生活是一颗随时爆炸的原子弹,阅读是一座随时携带的避难所。」生活烦杂,喧哗,吵闹,但是还有书籍。 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,阅读方式和场景都在快速更迭。《但是,还有书籍》讲述隐于文字之后的书人书事,这无疑为我们打开了认知书籍幕后的工作者的窗口。 ![]() 它让我们知道看到了有这样一群人,在默默守护文学抵抗着时代的浮躁,即使阅读者越来越稀缺,依旧有人在坚守文化阵地,在浩瀚的书海里,杀出一片血路,争得一片土地。 「片子里面讨论的不管是书籍还是阅读,也不管是书迷们手里那些厉害的书,你们坚守的精神阵地,其实也可以是普通人疲惫生活中的一种慰藉。」罗颖鸾如是说。 ![]() 正如朱岳曾《我们分到了土地》中说: 「我们做出版,不能总是靠利用人性的弱点去发财,而是要去认识、弥补和克服这些人性的弱点,这才是的天职所在。我们或许是夕阳产业的弱势群体,但同时也是文化的守护者和创造者。」 那些用一生编撰、收藏、分享书籍的人们,他们或穿梭于字里行间的学问,或不懈探寻着文学的矿脉,又或以琐碎的工作搭建起跨越语言的桥梁,他们值得被铭记和感谢。 ![]() 虽然我们仍在为生活四处奔忙 虽然曾无数次在孤独边缘行走 但是幸运的是,我们还有书籍 ![]() 正如《但是,还有书籍》 中歌颂的那般 “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 此乃真正的存在” 因为书籍的存在 我们终于寻找到了抵抗生命中 不可抗力的力量 ![]() References 1. 文学报|送给书迷的好片《但是还有书籍》:一群怪咖理想主义者,让书发光永存 | 此刻夜读 2. 澎拜新闻|不爱看书?那就打开纪录片《但是还有书籍》吧 3. 无物永驻|《但是还有书籍》:聊以书籍慰平生,足矣 4. 三五锄|胡歌献声旁白,B站9.9高分纪录片:快时代里,但是,还有书籍 读书对于智慧,就像锻炼对于身体一样 ![]() | 箴言 3:13 | 得智慧,得聪明的,这人便为有福。 ![]() ? Copyright 丹尼尔主编作品 | 尽情分享朋友圈 | 转载请联系授权 ![]() 精品推荐 ▼ ![]() ![]() ![]() 请人公告 「丹尼尔工作室」正在持续请人,申请全职的,请在后台输入「招人」;申请兼职的,请在后台输入「全球招募」。请按要求,发送邮件给我们。诚邀海内外各路英雄豪杰的加入,尤其欢迎身怀绝技的精致的利他。 ![]() |